为加快推进学校电子档案管理体系建设,学习借鉴国内高校在档案数智化领域的先进经验,9月17日中国人民大学档案馆常务副馆长李家福带队,副馆长周文泓及文书档案室胡玲玲、孙华丽,科技档案室刘骥琛一行5人,赴复旦大学档案馆、同济大学档案馆、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开展专题调研,围绕电子档案全流程管理、档案数字化转型实践等核心议题,与三校档案管理部门展开深度交流研讨。
对话复旦:探寻档案数字化与校园系统融合新范式
在复旦大学档案馆,调研团队与馆长黄岸青、副馆长周律及相关业务负责人举行座谈。黄岸青馆长首先系统介绍了复旦大学档案馆的发展历程、“一体多翼”的职能架构(涵盖档案管理、校史研究等核心板块),并重点分享了该校在特色档案资源建设与开发方面的成果。
座谈环节,双方聚焦馆藏档案数字化攻坚与电子文件归档系统自主开发两大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据介绍,复旦大学档案馆依托学校信息化办公室的技术支撑,构建了档案管理系统与校园 OA 系统、科研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的数据互通机制,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电子档案管理协同解决方案。
调研期间,团队还实地参观了复旦大学特藏档案馆“百廿遗珍 兰台拾忆”主题陈列展。该展览通过“实物 + 数字化投影 + 互动屏”的多维展示形式,将校史档案、名人手札、老照片等珍贵馆藏活化呈现,其在珍贵档案修复保护、文化价值挖掘传播方面的经验,为人大档案馆后续特藏资源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
交流同济:汲取档案育人与品牌建设新经验
抵达同济大学后,调研团队在档案馆馆长邹晓磊、副馆长王晶晶的陪同下,首先参观了同济大学校史馆。通过 “建校溯源”“抗战内迁”“战后重建”“新时代发展”等展区的沉浸式体验,直观感受了同济大学百余年办学历史中的文化传承脉络,深入了解了校史馆与档案馆协同联动、共享馆藏资源的运作模式。
在随后的座谈会上,双方围绕电子文件归档标准化流程等实操性议题展开热烈讨论。邹晓磊馆长重点介绍了同济大学档案馆的创新实践:一方面,推动档案编研成果与校史教育深度融合,将《同济校史简编》《档案中的同济故事》等编研材料纳入新生入学教育课程体系,实现“档案育人”常态化;另一方面,开发“同济记忆”系列档案文创产品(如校史主题书签、老建筑纹样笔记本等),既提升了档案馆的品牌识别度,也让档案文化以更贴近师生的方式融入校园生活,其“以用促管、以文化人”的工作理念获得调研团队高度认可。
取经交大:学习数字档案馆建设与信息化推进新策略
在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中心党总支书记高磊、副主任曹灵钰及相关技术骨干接待了调研团队。高磊书记首先介绍了中心“档案 + 文博”一体化管理模式的特色优势,随后曹灵钰副主任详细分享了上海交通大学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历程与技术架构。
双方重点围绕数字档案馆业务模块设计“电子档案长期保存与安全管理办法”“跨部门协同推进档案信息化的机制保障” 等关键问题展开探讨。据介绍,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与学校网络信息中心建立“双牵头”工作机制,共同制定数字档案馆建设规划,目前已建成覆盖 “收集 - 整理 - 鉴定 - 保管 - 利用”全生命周期的数字档案管理平台,其在系统架构设计、部门协同机制、安全保障体系方面的经验,为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案例。
此次上海之行,中国人民大学档案馆调研团队全面梳理了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在档案数字化攻坚、电子档案协同管理、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形成了专题调研记录,为学校档案馆推进数智化转型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下一步,中国人民大学档案馆将结合调研成果,重点推进三项工作:一是启动学校核心业务系统与档案管理平台的对接攻坚,打通 OA、科研、教学等系统与档案系统的数据壁垒,实现电子文件“应归尽归、自动归档”;二是优化电子档案分类归集与著录标引方案,完善从文件形成到档案移交的全流程标准化规范;三是探索档案文化资源活化利用路径,借鉴上海高校“档案育人”“文创开发”经验,结合人大校史特色,开发更多贴近师生需求的档案文化产品。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 邮箱:dag@ruc.edu.cn dagrzzx@ruc.edu.cn
文书档案室:010-62512968 藏书馆101 科技档案室:010-62511167 藏书馆109
认证中心:010-62512847 藏书馆107 认证中心:010-62512941 服务大厅48、49号窗口
人事档案室:010-62511703 崇德楼东楼505 办公室:010-62512934 藏书馆101
每周五下午、周末及节假日闭馆,寒暑假服务时间另行通知。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号
Copyright © 2018中国人民大学档案馆 技术服务 |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04号 | 京ICP备050668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