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综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学校各部门的文件材料必须在办理完毕后定期向学校档案馆移交。目前,档案馆馆藏档案包括党群、行政、人事、教学、科研、基建、出版、外事、财会、声像、人物等几个类别的档案,近二十三万卷,形成了内容独具特色、载体多种多样的档案信息资源库。

档案内容介绍

(一)党群行政类

党群行政类档案包含党群类和行政类两大部分,档案起止时间从1949年至今。

党群类档案由党务综合、纪检监察、干部组织、宣传教育、统战、工会、共青团、武装保卫、基层党委、离退休工作等十部分组成,主要由党委办公室、统战部、宣传部、保卫部、组织部、纪委、团委、各基层党委、工会、离退休工作处等部门形成,包括:校党委会、纪委会、基层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会、党代会、团代会等会议记录、会议纪要、决议,各党群单位工作计划、报告、总结、规章制度、重要统计材料,校党委发布的决定、办法、指示、批示、通报和重要通知,校党委工作简报、大事记等。

行政类档案由行政综合、人事、审计、后勤资产管理、学院行政综合、图书资料、档案、文博六部分组成,主要由校部各行政机关及教辅单位形成。包括:学校各类规章制度,学校工作计划、报告、总结,校长办公会记录、会议纪要,校务委员会会议记录、纪要,学校向上级机构的请示及批复,学校大事记、简报、信息动态、情况介绍等,学校人事、师资管理的工作计划、总结报告、调查材料、规定、总结、会议记录等,学校机构和编制的规划、计划,学校审计、后勤、档案、图书、文博等部门的规章制度、计划、总结、报告、调查材料,学校各院系工作计划、总结等。

党群行政类档案是学校日常运转必不可少的重要信息流,是各行政、党群、教辅、后勤等单位日常工作的依据,是学校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是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办学理念、管理水平、机构沿革、服务质量等工作的重要参考。

(二)教学类

教学类档案由研究生教育、全日制本科教育和成人(含函授、夜大、网络)教育三部分组成,主要由研究生院、教务处、继续教育学院形成。内容包括1950年至今学校教学改革、培养目标、办学规格、学制、培养计划,学科建设、专业评估、科研课题申报及审批、招生计划、总结、统计表、招生简章、新生录取、学生奖励、处分、学籍变更,各专业教学计划、大纲、培养方案、学生成绩册、毕业生就业、教材、实验室建设等材料。

教学类档案是了解中国人民大学各个时期专业设置、课程情况的重要途径,也是了解学校生源质量、学生素质、毕业生就业情况的重要原始材料,是查考学习成绩、奖惩、就业、学籍变动、学术成果等学生在校期间表现的主要依据。

(三)科学技术研究类

科学技术研究类档案主要由科研处形成,是中国人民大学在科研管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原始材料。包括1978年至今上级和本校有关科研工作的文件、上级下达的科研计划及科研经费、科研管理规章制度、科研计划、总结、报告、统计年报、科研成果汇编、科研项目登记表、科研简报及科研信息、科研项目协议书、课题研究计划、试验观测数据、研究报告、科研成果申报与审批、专家鉴定意见、技术转让合同,学校举办的大型国际性学术会议、论坛等材料。

科学技术研究类档案是体现中国人民大学整体学术水平最重要的原始材料,其中包括每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基金等各级项目的课题申请书、立项通知、项目获奖情况等材料,是评估学校整体科研能力及科研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四)产品生产与科技开发类

产品生产与科技开发类档案包括产品生产、科技开发两类档案。产品生产类档案主要是校办工厂1975年至1991年期间生产产品的有关技术资料、工艺流程、技术图纸、产品说明书、各级标准类文件等。1992年以后,校办工厂所产生的档案实行二级管理,馆内不再接收这类档案。科技开发类档案主要是1986年至1998年期间学校所管辖下属单位如校属产业公司、附中、附小、书报资料中心等单位形成的行政事务、人事劳资、清理整顿公司、统计报表、经营开发、审计监察等类文件。1992年以后,科技开发类档案实行二级管理,档案馆不再接收此类档案。产品生产与科技开发类档案是研究学校校办企业初期发展的的重要参考资料。

(五)基本建设类

基本建设类档案是学校在基建管理和基建项目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材料。包括1951年至今上级、本校有关基建工作的文件,本校基建工作计划、总结、规章制度、工作简报等,学校50多座建筑物的项目建议书、设计文件、工程管理文件、施工文件、竣工验收文件等材料,包含大量勘测数据及大幅面蓝图。基本建设类档案是了解学校总体规划布局,电、气、管道线路分布,设计、变更校园规划的重要依据,对学校合理规划校园、设计施工、减少重复勘测工作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建筑物的日常管理、维修、改(扩)建提供依据。

(六)仪器设备类

仪器设备类档案是学校购买、使用仪器设备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文件。包括1974年至1992年期间学校购买设备计划、订货合同、验收报告、安装说明书、逻辑图、接线图等,以及上级有关仪器设备的政策、业务管理工作文件等,是统计学校仪器设备数量及情况、维护学校各类仪器设备正常运转的重要查考依据,也是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各个时期教学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参考资料。1993年初,物资处(现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建立档案分室,实行档案二级管理,档案馆不再接收此类档案。

(七)出版类

出版类档案主要由出版社、书报资料中心、《教学与研究》编辑部、校刊编辑部、《高等教育与管理》编辑部等多家从事出版编辑工作的单位形成。起止时间为1966年至2004年,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译著、专著、图集等,期刊有《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978年—1986年)、《教学与研究》(1953—1964年,1980年—1997年)、《中国人民大学校报》(1950年—2005年),《高等教育与管理》(1993年—1999年)、《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7年、1990年—2000年),报纸类有《青年人大》(1996年—2001年)、《中国人民大学校报(441-1091期)》、《人大周报(1-440期)》、《华大生活(1-15期)》。

(八)外事类

外事类档案主要由外事处(现为国际交流处)形成,包含外事综合、进出境、国际合作与会议、外国留学生工作五部分内容,包括1950年至今上级关于外事工作的材料,学校外事工作规章制度、计划、总结、简报,出国(境)进修、留学、考察等形成的研究成果论文、考察报告、各类证书(影印件),学校参加国际比赛、竞赛材料,外国党政官员、各界人士来校参观访问的材料,外籍专家、教师、学者及友好人士来校讲学的讲稿教材等,中国人民大学承办的国际比赛、竞赛材料,国际间的校际交流协作、合同、项目纪要材料、备忘录,外国留学生的录取审批、学籍、成绩等材料。

外事类档案是中国人民大学与国外团体和个人在学术研究、科技合作、人才交流、友好往来等活动中形成的文字、声像材料,是体现学校国际交流合作和国际地位的有力佐证,也是留学生管理工作重要的辅助材料。

(九)财会类

财会类档案主要由财务处形成,包括1950年至2005年期间上级及本校有关财务会计工作的规定、计划、总结、请示、批复等文件,各种决算报表、统计报表、会计帐簿、会计凭证、工资发放名册等材料。1992年财务处建立档案分室后,保管期限为长期以下的财会类档案由财务处自行保管,档案馆只接收保管期限为长期以上(含长期)的财会类档案。

财会类档案是学校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原始材料,对于掌握学校资金使用情况和分配规律,促进学校合理使用和调配资金,科学预算和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声像类

声像类档案包括照片、录音、录像、光盘、缩微胶片等载体形式,包含1937 年至今反映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变化及各项工作的黑白及彩色照片,录音录像档案包含1957年至2004年期间的磁带、录像。

(十一)人物类

人物类档案是学校著名专家学者、校领导、校友等个人在从事教学、科研、党政管理等职务活动及非职务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对学校具有长久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档案馆现存学校著名专家、学者、校领导的人物档案,主要包括自传、媒体报道、专著、学术论文、往来书信、工作笔记、日记、题词、手稿、获奖证书、聘书,及各种反映人物生平的音像载体档案和实物档案。

(十二)人事类

人事类档案主要是学校在校学生、离退人员、出国学生、非在职人员的档案。主要内容包括履历材料,自传材料,鉴定、考核、考察材料,学历和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材料,政治历史情况的审查材料,参加中国共产党、共青团及民主党派的材料,奖励材料,处分材料,录用、聘用、任免、工资、待遇、出国、退(离)休、退职等材料。

(十三)实物类

实物类档案主要是学校在办学、对外交流等工作中形成或接收的,以实物形式存在的档案。包括学校各时期校徽、毕业证、借书证,学校复校以来获得的部分荣誉证书,学校举办大型活动时社会名人赠送的字画等。